Cart
图书分类
安乐哲比较儒学哲学关键词

安乐哲比较儒学哲学关键词

  • ISBN: 9787522201603|020971
  • 库存状态: 有现货
  • $30.99


书名:安乐哲比较儒学哲学关键词
ISBN:9787522201603
作者:温海明 路则权 编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0-01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胶订
是否套装:否


【内容简介】

《安乐哲比较儒学哲学关键词》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海明和孔子研究院研究员路则权等人整理而成.书稿汇集了安乐哲对中国哲学概念的解读和梳理.具体内容是从安乐哲历年所撰成、出版的儒学著作中摘选汇总.并附有相对应的英文以供参照.本书分主题词、形上学、伦理学、认识论、政治哲学、修养论等几个部分.涵盖了“人”“天”“天人合一”“道”“帝”“天命”“阴阳”“混沌”“仁”“礼”“义”“忠”“孝”“君子”“小人”等五十九个核心的中国哲学概念.可以说是选取了安乐哲儒学研究的精华.为海内外研究儒学哲学的学者及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本好读、好用的工具书.


【作者简介】

安乐哲简介

安乐哲教授(Roger T. Ames, 1947—)是国际知名汉学家、哲学家、中西比较哲学界领军人物.是西方学术界中国哲学研究的积极推动者和中国文化的倡导者.现受聘为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山东省特聘“儒学大家”.兼任世界儒学文化研究联合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尼山圣源书院顾问、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顾问、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外籍首席专家.于2013年获得由中国文化部与山东省政府颁发的“孔子文化奖”;2021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他先后翻译了《论语》《老子》《中庸》《孙子兵法》《淮南子》等多部中国哲学经典.他的著作《通过孔子而思》《期望中国:对中西文化的哲学思考》等纠正了西方人对中国哲学思想几百年的误会.改变了西方学界“中国没有哲学”的成见.开辟了中西哲学和文化深层对话的新路.他的中文版著作《儒家角色伦理学》为讲述中国文化提供了一套颇具特色的伦理术语系统.他创立了中西方思想文化比较的阐释方法.提出“让中国哲学文化讲中国话”.今天.这已经成为国际上比较中西思想和阐释中国文化的经典范式.

主编简介

温海明.美国夏威夷大学比较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导、杰出学者.山东省“泰山学者”、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易学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周易明意》《道德经明意》《坛经明意》《比较境遇与中国哲学》《儒家实意伦理学》及Confucian Pragmatism;Chinese Philosophy 等.

路则权.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国际交流部副研究员.济宁市“尼山学者”.孔子研究院海外儒学研究与传播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儒学及传统文化、史学理论研究.出版学术专著《美国华裔史家历史解释研究》《余英时的史学思想》等.


【目录】

编写说明
主 题 词
人 Human Becomings 1
天 Tian 2
天人合一 The Continuity and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Tian and the Human
Being (tianren heyi) 10
形 上 学
道 Dao 17
本 Root (Ben) 28
理 Li 32
帝 Di36
天命 Tianming 42
诚 Creativity (Cheng) 57
气 Qi64
阴阳 Yin & Yang65
神 Spirits/Gods69
几 Ji 70
变通/ 易 The Perpetual Interface Between Flux and
Persistence (Biantong/Yi) 73
目 录
CONTENTS
混沌 Hundun 76
自然 Spontaneously so 78
伦 理 学
德 De 84
性 Xing 92
仁 Authoritative Person & Consummate Person / Conduct (Ren) 95
义 Appropriate (Yi) 101
利 Profit (Li) 118
礼 Observing Ritual Propriety120
乐 Enjoyment/Music123
耻 Shame (ch’ih)128
信 Living Up to One’s Word (hsin*)135
教 Education140
孝 Family Reverence (Xiao)145
谏 Remonstrance (Jian)147
伦 Lun153
直 True Person154
家 Family157
爱 Loving(Ai)164
四端 Four Inklings (siduan)165
忠 Doing One’s Best (Chung)173
恕 Shu176
善 Felicity/Efficacy194
友 Friendship195
认 识 论
智/ 知 To Realize (Zhi)207
物 Things216
名 Ming217
象 Image (Xiang)219
心 Heart-and-mind (Xin)221
精神 Spirit (Jingshen)224
身/ 体 Body226
政 治 哲 学
政 Effecting Sociopolitical Order (Cheng)229
正名 The Ordering of Names (Cheng Ming)231
民 Min248
无为 Wu-wei253
法 Laws (Fa)259
势 Shih262
修 养 论
小人 Small Person267
君子 Exemplary Person269
圣/ 圣人 Sage/Sagacity283
学 Learning297
中/ 中庸 Centering / Equilibrium / Focus / Balance299
和 Harmony305
无欲 Objectless Desire307
物化 Transformation of Things (Wu Hua)318
真人 Chen Jen326
参 考 书 目 338


【前言】

"编写说明
安乐哲先生是当代中西比较哲学大家.长期致力于推进中西哲学对话.翻译过《论语》《中庸》《孝经》《孙子兵法》等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经典.并有一系列相关著作对中国哲学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他强调.要用一套有特色的英文词汇来分析和理解中国哲学思想.尤其是先秦儒家哲学.近年来.他特别提倡“儒家角色伦理学”.致力于向西方世界推介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并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得山东省“儒学大家”和国家“友谊奖”等重要荣誉称号.
安先生对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都有他独特的理解和翻译.所以他的关键术语词汇表相比之前的译文可以说非常有特色.作为一本儒学比较哲学关键术语词典.本书选取了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安先生十本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中的关键词汇.将英文原著与中译本中对应内容一并摘录.本书的编辑初衷是帮助学习儒学和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学生和研究者们.来系统了解安乐哲先生的初衷和策略.并期待能够为有意了解安乐哲先生哲学研究工作的读者提供索引.同时亦为对中西哲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提供方便.
本书的编辑工作始于2019 年春夏之交.在安乐哲先生亲自指导下.由孔子研究院学术交流部部长路则权副研究员提议.中国人民大学温海明教授及其团队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会议室筹备了次会议.基本敲定了本书的编辑体例、摘录词条范围.随后由孔子研究院路则权、张海涛、黄星、刘文剑.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硕士生关欣、尹海洋、陈迪芳等共同参与完成了初步的词条摘录和初稿编辑工作.2020 年夏.疫情初缓之际.温海明教授带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学生关欣、尹海洋、秦凯丽、赵晨、黄天夷、李占科、郑鹤杨、钱玉玺、寇哲明(Benjamin Coles)、任寒山(Carson Ramsdell)等人在曲阜慎修书院集中完成对初稿的编辑和校对工作.在此过程中.温海明教授对词典编定工作做了总体安排.关欣负责整体的修订工作.
本书从筹备到出版.前后历时两年之久.关欣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硕士生.成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博士生.师生们在编辑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安乐哲先生对个别关键词(比如“仁”)的翻译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有些中译本和对应英文原著内容有所不同.原文脚注保留与否等.总体上.师生们秉持着不增减原文内容的基本原则.在摘录时尽量保证摘录内容的连贯性;同时.考虑到阅读时中英文对照的排版要求.隐去了原文脚注.对此读者如有需要可根据标注的原书页码自行查阅.亦不失便利.
从关键词选取、确定体例到文本校对.安乐哲先生对本书的编辑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因为有安先生的支持.本书的编辑和出版才得以展开.虽然所选内容可能存在部分未尽善之处.但是我们由衷地希望本书能够不负期许.为有心的读者指出一条了解安乐哲先生比较哲学思想、深入学习中西比较哲学.以及从事思想和文化比较研究的入门路径.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本书关注到儒学在当今时代所具有的世界性的重要意义.关注到新时代中国哲学在与西方哲学对话过程中的创新和发展.
2021 年6 月"


【免费在线读】


此世界的“人”(human being)不可避免是一“〔 生〕成〔着的〕人”(human becoming).(《生民之本:< 孝经> 的哲学
诠释及英译》.第83 页)

个性在西方社会中是作为创造性和独创力的标志而受到珍视的;在中国.个性发展的目标则关涉通过实现个体之间共享的整体情感获得彼此信赖.(《通过孔子而思》.第25 页)

从人类作为独立、分离的自我无限扩展的意义之中心的角度思考.人就是“自我”与“他者”、“我”与“我们”、“主体”与“客体”、“此刻”与“彼时”之间不可分割的连续统一体.(《通过孔子而思》.第140 页)

每个( 儒) 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而通过那些使其独特突出的诸重要关系的培养.他们当然会逐渐更个人化.但这些人是角色人(roles-bearers)而非权利人(rightsbearers);他们的自由并非在独立(being independent)的意义上.因为他们的生活无法避免与许多其他人的生活密切交织着.他们也并非自主.因为他们所做或能做的事情极少与其他人的生活没有关系.换句话说.儒家是关系性自我(relationalselves).我们是孩子、姊妹、父母、邻居、朋友、学生、同事、爱人等等.当我们生活(live)——而非扮演(play)——的所有这些特定角色全部表达出来.其相互链接也很清楚时.我们每个人就都会独一无二被确定为一个人.则无法再去拼凑出一个纯然自主个体自我的人.(《生民之本:< 孝经> 的哲学诠释及英译》.第38 页)


对于“天”这个词.我们打算采用音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通常所用的英文译法“Heaven”.为之强加了若干中国文化没有的.源自耶稣—基督传统的意象;而“Nature”也同样不可取.在很多语境中.单独使用的“天”字实际上是在指代“天地”——它暗示“天”
并不是独立于世的.《圣经》中的上帝常常被转喻为创世之“Heaven”.而文言文中的“天”即是世界.
“天”既包含有世界是什么之意.又隐喻了世界如何为之的反思.“万物”是中国人指代所有客观事物的成语.但是.万物并不是独立于秩序世界之外的“天”的创造物;恰恰相反.万物构成了“天”.“天”既是造物者.又是滋养创造物的沃土.在秩序本身及其规定性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正是因为超秩序的缺失.道家之“道”和佛教的dharma 这两个概念才颇具相似性;而且二者都曾经提及具体现象和从中总结出来的规律.
因此.“天”应该是一种从其自身组成成分中抽绎出来的、自在自现的秩序.但是.“天”并不仅仅是“事物”;它是一种活生生的文化——发生、流传.直至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替代的元素.“天”是一个神、人同形同性的概念.这种性质揭示出它与“神话即历史”的观念的密切联系——历史人物被尊崇为神灵——此即中国人祖先崇拜的渊源.很可能.正是祖先崇拜这个共同基础.使得商代的人文化的“帝”.与盘踞于黄河谷地的如罗马人一般嗜血好战的周人所拜的“天”相融合.……由于并不存在什么超然的造物主作为真、善、美的源泉.“天”似乎是一种聚焦于前人精神的.经年叠累而成就的文化遗产.因而.当我们发现在这种文化中.神话、理性和历史的纷繁关系与西方传统迥然不同时.并不感到丝毫诧异.诸如周公和孔子这样的重要文化人物常常被神化为“天”;而“天”本身也在与人合一的过程中具体化为上述人物.
不言不语的“天”通过神谕、反常的气候现象和自然条件的改变等方式与人类进行有效的、但意图并不总是那么明确的交流.“天”由此进入人类社会的话语系统——并且成为其中为重要的元素.儒家世界中的各种秩序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文社会的衰败紊乱将会波及自然环境.尽管“天”不是耶稣—基督文化传统中的那种回应个人需要的人格神.但是作为祖先的集合体.“天”毫不偏颇地护佑其子嗣尽可能地在所有方面实现和谐圆满.也就是说.“天”不是先验的.而是尽心尽责地服务于子孙后代.对此.《尚书》早已明言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论语〉的哲学诠释》.第47—48 页)


发表Reviews

登录注册 后查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