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9787550035126
作者:宋浩浩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2-01
开本:32开
纸张:轻型纸
包装:平装-胶订
是否套装:否
【编辑推荐】
《青春盛开如歌》是一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扶贫主题的文学作品.作品紧跟时代、深入现实.全面书写脱贫攻坚战.堪称一部站在时代主潮上反映现实的精品力作.小说中浓墨重彩地刻画了扶贫干部的群像.写出了人物、写出了性格、写出了精气神.
精准扶贫是当下文艺创作的热门题材.众多小说从不同视角出发.以全国各地在脱贫攻坚中发生的事件为蓝本.对这一时代热潮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描绘.《青春盛开如歌》塑造了扶贫干部的典型人物形象.描绘了一部全景式乡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壮丽画卷.
【内容简介】
长篇小说《青春盛开如歌》聚焦精准扶贫时代主题.以大学生林知秋毕业后投身乡村扶贫工作为主线.反映当代扶贫青年干部在乡村挥洒青春的壮丽图景.《青春盛开如歌》有着浓郁的青春气息.主人公林知秋作为一名青年干部.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锤炼、自我提升的过程.作品真实、清晰地写出了她在思想上、心理上、能力上的升华与成熟.作品也展现了众多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全过程息息相关的年轻人的精神风貌.塑造了一批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创业者的群像.这种洋溢于全书的青春气息.也和扶贫的全过程一起.共同汇聚成了生活的河流.推动着整个故事的潮起潮落.
【作者简介】
宋浩浩.80后作家代表人物之一.江苏苏州张家港人.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江苏作家协会会员.上海戏剧学院余秋雨工作室研究员.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中华辞赋家联合会理事.著有《山河寂寥》《漂移的恋爱《故国行吟》《山长水阔知何处》《双山》等.
【媒体评论】
为减少大地贫困而献出青春.实在值得尊敬.
——余秋雨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忆童年/ 001
第二章 考北大/ 022
第三章 勤做工/ 042
第四章 遥资助/ 061
第五章 初相遇/ 080
第六章 回县中/ 100
第七章 誓归乡/ 119
第八章 长别离/ 138
第九章 寻路径/ 157
第十章 心系民/ 176
第十一章 建水坝/ 195
第十二章 无巨细/ 214
第十三章 竭心力/ 233
第十四章 将脱贫/ 253
第十五章 多项目/ 275
第十六章 天有水/ 293
后记/ 301
【前言】
自序:写在十月
这是一个让人感动的时代.记得那天.我打开电视.看到央视的一台晚会.晚会上介绍了时代楷模——在广西脱贫攻坚一线牺牲的第一书记黄文秀.我被她崇高的思想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之后.又在媒体看到了云南腾冲的扶贫干部、社区总支副书记郭彩廷为了百姓的安危.牺牲在泥石流中的报道.在祖国各地.还有很多这样的扶贫干部.他们都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灵魂.我于是下决心.要写一写他们为扶贫脱贫事业奉献一切乃至生命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这是一个让人激动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脱贫攻坚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拓展了中国特色扶贫的伟大道路.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党的十九大又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作出了新的部署.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华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也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之举.如今.在党中央的领导之下.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将为全球、全人类的减贫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古往今来.多少代的仁人志士.上下求索.不懈奋斗.但总为吃饭和贫困问题所困扰.然而今天.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过上好日子了!如今这盛世.正如无数先人所愿!如今这盛世.正如我们所愿!
习总书记在2014年的文艺座谈会上这样讲道:“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作家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样的作品.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我就为作家笔下那跃动着的时代脉搏而感动过.文学原来还可以有这样的担当.它可以关注时代、关注人民、关注大地.大地.是我们创作的源泉;大地.是我们创作的养分所在.那些可歌可泣的大地上的时代故事.每一个都值得我们去倾力书写.
上个月初的时候.美术界的一位朋友邀我去听一个讲座.我对美术是外行.但开卷有益.听听肯定会有所收获.那天.演讲者是中国美协的徐里书记.他的题目直接而干脆:《艺术为人民》.他在演讲中认为.画家的视野不能离开人民.不能离开坚实厚重的土地.讲座之后.我想.他们画家能以画笔画下这个时代一个静态的样子.画作是静态的.小说是动态的.那么.自己作为一个写作者.是否也可以拿起笔.写下这个时代的一些流动着的动态的故事.而无论是画家.还是作家.画作和小说之间.他们应是殊途同归.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精神内在是一样的.那次讲座之后.我就在回来的路上构思起小说的框架.
上个月底的时候.一件事也促使我尽快动笔写下这部小说.孩子从学校回家来.突然走到我面前说:
“爸爸.过几天我们买个蛋糕吧?”
“为什么要买蛋糕呢.家里没有谁过生日啊?”我不解地说.
孩子眨着明亮的眼睛说:“十月一日是我们新中国七十岁的生日啊!”
我很惊讶.原来孩子想买蛋糕是为了庆祝新中国生日.
孩子又高兴地说:“我有两个妈妈了!”
“哪会有两个妈妈?”我又不解.
“一个是祖国妈妈.一个是妈妈.”孩子说.
我当时真的很感动.没想到孩子会说出这样的话.并没有人教他.我于是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十月份.在这个特殊的月份.把这部小说写出来.国庆假期过去后.上班的第一天.我开始动笔写这部作品了.
小说和现实还是有区别的.正如历史学家也不可能完全描述出历史的真正原貌.传记作家也只能尽可能地在文字中靠近人物.小说家和传记作家也有区别.小说是源自生活又归于艺术的叙述.虽然人物原型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但具体情节是要按照叙述的需要和人物的走向.进行艺术创造加工的.生活是激发小说的原动力.小说是对生活的展现和超越.
主人公林知秋名字的含义是观林中一叶而知天下之秋.林知秋是万千战斗在基层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党员干部的代表之一.她是九千万党员中的一叶.但这一叶.却可以让我们看到整个美丽的秋天.
不能到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去工作出力.这已是我的憾事.请允许我将这部小说的全版权收入.捐给希望工程.为山区的孩子尽绵薄之力.
这部小说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也希望读者能够涵谅我能力的有限.
【书摘与插画】
精彩文摘
第十六章 天有水
大雨滂沱.大雨如泻.雨水形成天幕笼罩整个景云山区.好多年没有这样的雨水了.有经验的老百姓一看外面这雨势.就知道那如猛兽般的洪水要来了.
林知秋驾驶着自己的车.雨刮器开到了最快挡.还是刮不去前挡风玻璃上的雨帘.而车窗内的雾气也遮盖住了夜晚的视线.真是雨水滔天.寸步难行.林知秋现在更觉得在瓦泥村造水电站是政府完全正确的决定.有了泄洪的水电站.县里就再也不会惧怕这大雨了.
此时已经不能掉头退却.在狂风暴雨中.无论车子往哪个方向开.都是一样的遭遇和情势.林知秋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只有向前.必须向前.而且今天晚上必须回到村里.村里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自己布置.村里也一定受灾了.百姓一定很危急需要自己到现场处理.
林知秋用力踩了下油门.汽车像突然振奋了一下.往前冲去.汽车也在与大雨搏斗着.汽车也在帮着林知秋和大雨搏斗着.大约开了一里路.雨水来得更凶猛了.无情的雨水似乎看到了汽车的倔强和斗志.雨水似乎要报复汽车对它的轻蔑.
林知秋怎么突然感到路面颠簸起来.林知秋没有太在意.她加大了油门.雨刮器开到了极限.吹雾的风口也开到了最大.
最不希望看到的情况发生了.此时.无边的雨水形成了滔天的洪水.这洪水像是恶魔之神从天际扯下的一条愤怒的长河.直接俯冲奔涌而来.林知秋的前方道路已经被洪水冲出一个决口.林知秋猛地踩紧油门.她要冲过去.冲过决口.只要冲过决口就好了.她知道.百姓们和同事一定在等着自己回村里呢.
可是.洪水是无情的.洪水是残忍的.它不讲一点情义.它不分一点善恶.它如海潮一般肆无忌惮地向林知秋的汽车冲泻而来.车身下的国道已经完全被冲毁.知秋的车.也被洪水卷入其中.冲向了洪水的下游.
那雨水啊.更猛了.那洪水啊.更滔天了.那是上天在后悔自己的作为.一定是不小心才冲走了知秋.上天一定是在后悔了!
天有水.天有泪!
天地也在伤心.日月也定在哭泣!
那最无情的洪水啊!
天知此悲.亦应有悔!天知此痛.亦应有泪!
此时的李恩心上总感觉有些不对.焦虑忐忑.他总觉得林知秋好像出事了.于是拨打林知秋的电话.电话已经不能打通了.李恩知道.作为第一书记的林知秋.是无论如何不会让电话关机的.她随时随地都会开机.因为有那么多的百姓会找她.她有那么多的工作要做.怎么会关机联系不上呢.
李恩立即带上小刘小张.还有几个熟悉地形山路的村民.沿着山路.往乡里的方向走去.
他们顾不得风雨.奔向国道.国道已经被冲出了一个大坑.李恩心头一怔.他赶紧冲过去一看.洪水依旧迅猛.下游不远处.依稀看到了那辆熟悉的汽车.李恩顿时大喊:“知秋.知秋.你在车里吗?呜呜……”
李恩站着痛哭起来.撕心裂肺.
…………